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从细节着手,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封面

主管单位: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729/F

国际刊号:ISSN 1003-6709

邮发代号:46-123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fzggzzs@163.com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论文鉴赏

从细节着手,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发布时间:2020-01-20 阅读数:436

高建珍

摘 要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步构建正确的价值认知。这篇文章以个人行为习惯、学生人际交往、学生学习习惯、为人处世基本态度与习惯等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为写作切入点,随后重点探究开展实践性德育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等一系列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小学生 行为习惯 培养途径

习惯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具有强大的引导性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自我独有的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模仿性与可塑性,在此阶段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将有重要的作用。

1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

第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学生个人生活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不愿意积极主动承担起做家务事的责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家长的照顾自理能力较差、对于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不够重视过于贪玩、生活作息没有规律。

第二,学生的人际交往。现阶段大多数学生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备受家长与长辈的溺爱,向来我行我素。其在学校里与同学进行相处时,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礼貌性的谦让,经常会因小事与同学之间产生不愉快与摩擦。

第三,学生的学习习惯,经过调查与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小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尚未形成正确的认知其学习通常是被动接受的,对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也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老师与家长,缺乏吃苦耐劳的刻苦精神。

第四,为人处事基本态度与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其自理能力与自控能力较差,在课堂上难以遵守班级的教学纪律;稍微年长一些的三四年级学生,由于思想比刚入学时较为成熟,经常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存在撒谎欺骗他人的行为,甚至有些学生不爱护学校的公共基础设施。还有一些学生仗着年级较大,经常会欺负一些比自己年级低的学生。还有一些诸如爱心缺乏、集体荣誉感缺失等小学阶段学生共有的特点。

2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通常来讲,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同时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也尚未定型,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相比较于成年人来讲,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与自控能力较差,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认知,只有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才可以让学生有效区分正确行为习惯和错误行为习惯。换句话来讲,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将直接决定这个人以后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3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途径

第一,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现阶段若想在小学教育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要注重德育教育环境的塑造。通常来讲,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渐构建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因此,在学校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就变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作为学生德育教学知识的主要来源需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切实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促使学生在德育环境的熏陶与感染,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学校的有关领导人员还需要构建教师行为规章管理制度,对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与职业素养。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时间最长的人还需要不断对自身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性作用。最后,学校的有关领导人员还要构建全面的校园规章管理制度和学生行为规范准则,通过健全的校园规章管理制度来营造文明、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风貌,并且用学生行为规范准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中心主题的板报比赛,对学生行为规范准则进行宣传,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

第二,利用道德教学知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通常来讲,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处于发育的初始阶段尚不完善,其在自我调控以及情感调节等方面能力欠缺,这就导致他们的行为习惯通常是松散无规则可言的。对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有效规范,让学生全面充分了解行为规范与社会影响之间的重要关系,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管控能力以及行为规范能力。首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规范时要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道德教学知识的传授方面,通过教学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清晰知道哪些行为是符合行为规范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行为规范的,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在道德知识理念的熏陶感染下学会约束自身的行为与举止。其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经过长期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来的,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遵循长期性与层次性的原则,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认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学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年龄特点,实行分层化教学逐步提升德育教学效果。

第三,开展实践性德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以及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若想有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活动。首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德育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周边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意识到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醒,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关注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用正确的观点与认知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事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教师还可以定期带领班级同学开展主题类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将社会生活与学生的个人习惯以及德育行为教育相结合,有目的的开展行为举止教育,让学生全面理解行为习惯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自发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第四,通过家校联合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句话这样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都将深刻影响孩子今后的行为习惯以及言行举止。由此可见家庭环境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仅仅依靠教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若想快速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就必须要实现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式教育。对此,教师要与家长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及时将孩子的行为习惯特点与表现特征对教师进行反馈,方便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引导性教学方案,实行个性化教学。

与此同时,家长和教师对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积极的进行鼓励与表扬,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要采用適当的言语进行纠正。通过鼓励性的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养成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当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时候,家长要及时反思是否自己也存在这样的习惯,孩子是否是从自己身上模仿形成的不良习惯,如果有则应该立即停止这种错误的行为示范。我相信在家校联合德育教育培养模式中,学生可以更好更全面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五,通过严格的行为习惯训练,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规范化、经常化以及强制化才可以促进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此,学校方面必须要严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通过教师、年级主任、学校教学管理处三方的协同合作,让学生将行为习惯训练长久的坚持下去。与此同时,学校要为学生制定详细分明的行为习惯准则,并要求学生按照行为习惯准则进行反复的训练。例如:学校可以在不同年级挑选出值周生,让其在校园中观察学生是否遵循每天早晨向教师问好、向少先队员行礼以及举手发言等行为准则。通过严格的要求以及反复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约束与规范的条件下,自发遵守行为规范准则并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

4结语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今后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韦小芬.培养低段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J].速读(中旬),2018(09):186.

[2] 吴金多.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速读(上旬),2018(09):230.

[3] 王红.浅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8(06):185.

[4] 谢绍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8(03):43+49.


编辑整理: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