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劳动创造最光荣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封面

主管单位: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729/F

国际刊号:ISSN 1003-6709

邮发代号:46-123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fzggzzs@163.com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新闻动态

劳动创造最光荣


发布时间:2021/05/11 阅读数:1037

■总书记关心的教育事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内涵。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这曲几代人记忆里同样熟悉的旋律,如今,再次回荡在新时代的青少年心田。

让“泥土”味充盈育人全过程

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时表示,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为什么在物质丰盈的新时代还要强调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社会进步史中总结了答案:“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牢记嘱托,让劳动教育焕发蓬勃生机,必先让“五育并举”扎根育人理念。

“一班一块地,每季都体验,种收分享一条龙,师生们满满的收获。”说起学校体验园,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吐丝口小学校长李金之很是骄傲。他口中的体验园,即班级开辟的劳动基地,是该校实施田园体验课程的载体。

这堂带着泥土味的课,源于2015年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读到“坚持实际体验”的原则时,李金之眼前一亮:这与学校实施的“体验教育”不谋而合。于是,通过有序划分开垦,校内一块块空地变成了师生劳动的快乐田园。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振聋发聩。

遵循指引,近年来,教育系统吹响劳动教育的号角,奏唱铿锵的时代强音。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机制。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再次强调“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在职业教育方面,2019年6月和12月分别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同样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必修课程,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和学时。

着眼于落地落实,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劳动教育有了明晰的路线图——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中等职业学校重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这份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时而具体地回应了万众期待。

劳动教育的种子也在各地萌发。在江苏,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辽宁,探索建立全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联盟;在宁夏,评选劳动教育精品课、创建劳动教育示范学校等7项举措,让劳动教育有了更广阔天地……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下,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重要内容的地位得以确立,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亮点。

在汗水里读懂“幸福源于创造”

“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2015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对全国各族少年儿童寄语。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精神,田野也成了新的课堂。

大鹏半岛麦浪翻滚,深圳中学龙岗初级中学七年级学生化身“农民”,弯着腰,满头大汗仍不忘挥动手中的镰刀,一抓、一割、一放,动作逐渐娴熟;浙江大学开设贯穿四季的劳育通识课,根据时令变化带领学生进行农事劳动……

古有言:“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只有“泥土”。

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特点,把劳动教育清单丰富起来,把教育目标和内容衔接起来。”

在东北,劳动教育孕育在纷飞大雪里。“校园扫雪”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必修课。

一台小型扫雪机就能解决的事,为什么还要学生做?“因为想给学生留一块体力劳动的真实空间。当他们从楼上往下看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受到劳动的崇高,这不是简单灌输能达到的。”该校校长邵志豪说。

他还有更深一层理解:“这也是一次制度自信教育——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的成就,是千千万万劳动者齐心协力创造出来的。这门课还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国的制度优势。我们要善于发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殊价值。”

千里之外的浙江,“垦荒娃”成为台州市椒江区青少年们的成长伙伴。

“这个卡通垦荒娃叫阿垦,是团椒江区委设计的,平头发型的寓意是实干精神从头做起。现在全区各学校把这个作为奖励积极向上的垦荒好少年的奖品。”今年全国两会上,台州市椒江区大陈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翁丽芬手举卡通公仔向代表们展示,赢得全场掌声。

2016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收到一份意义非凡的礼物——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勉励他们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砥砺品格。如今,在“阿垦”陪伴下,椒江少年与老师、家长一起,进行植树护绿、社区清扫、环境保护等义务劳动,每年开展活动上千次。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说。

劳动何以为师?

浙江大学本科生贾化龙在农事劳动实践课上,体会到“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农具应须办,朝簪便合投”的诗词之美与劳动之美交相辉映。北京九渡河小学六年级的王佳燏说:“自从上了厨艺工坊课,经常给面粉等原料称重,数学知识就变得非常具体,让我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而且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任务,我的性格也变开朗了。”

答案,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所说:“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健体、润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他们创造色彩斑斓的童年,为走好有意义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把劳动教育种进生活的“土壤”

“今天,你劳动了吗?”

如今,这句话正成为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中小学生见面打招呼的流行语。随着富阳“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的推广与深入,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起锚地,社会成为劳动教育的大平台。

在这里,小学生6年中要参加90项家务劳动、90项校内劳动、90项农场劳动……4.4万名中小学生走出校园,奔向乡村和企业,向农民、民间工匠艺人和车间技术员学习劳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生活即教育。”谈起开展“新劳动教育”的初衷,杭州市富阳区委主要领导用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作了注解——劳动教育必须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向社会。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总校长王欢也有同样的感受。从“一次对普通劳动者的访问”到“一份日常生活劳动承诺书”,从“一件解决生活问题的自造品”到“一个服务学习团队”,史家小学的师生把劳动教育种进生活的“土壤”。

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王欢发出呼吁:“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劳动对于孩子成长的独特价值,将家庭中原本属于孩子的劳动机会还给孩子,也要整合社会上各类劳动教育资源,因地制宜,拓展劳动实践场所。”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再次为劳动教育指明方向。

劳动教育是一堂大课,不仅中小学生要学好,广大教师也要学好,所有人都要学好。

近年来,教育系统结合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国际劳动节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着力培育崇尚劳动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不断宣传劳动教育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深入人心。

“十三五”收官之际,湖南省教科院面向23万余人调查发现,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劳动教育很有必要”,96.6%的家长支持“每天安排30分钟体力劳动”。教育部组织的一项调查也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活动。全国战疫中涌现的劳动故事,成为无数人前行的坐标……

“全社会对劳动的育人价值已形成一定的共识,学生、教师、家长积极支持劳动教育的氛围正在形成。”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

劳动创造最光荣,当劳动教育在生活的“土壤”里扎根萌芽、开花结果,当今天的青少年未来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我们期待,他们能依靠辛勤劳动,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01日第1版 


编辑整理: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