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如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封面

主管单位: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729/F

国际刊号:ISSN 1003-6709

邮发代号:46-123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fzggzzs@163.com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新闻动态

如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1/04/05 阅读数:393

嘉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刘向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徐川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周晔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  周建华

上海市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  王莉韵

主持人:

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创会理事长  铁铮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两周年之际,本刊围绕如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约请大中小学校领导、专家、学者进行研讨。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在这样的前提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您是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的?您认为这一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何在?

刘向兵: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使大中小学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并实现课程育人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是新时代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这一论述是对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思政课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德育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发展;这一论述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构建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思政课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逐步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逐步增强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徐川: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课程体系中重要的必修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代青少年充分享受着国家快速发展的成果,也在观察、体验、思考的过程中进入人生中最宝贵的“拔节孕穗期”,逐步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和定型。这个过程是连续的、持续的、螺旋上升的,是不能割裂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其现实意义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方向是让不同学段课程目标层次清晰、课程内容排列逻辑清晰、课程结构构建合理、课程活动方式设置多元、课程体系衔接流畅。在推进一体化进程的同时,也为各级各类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和教材内容修订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科学的、系统的参考依据和必要保障;第二,有助于遵循新时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是对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思政课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体现了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推进和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探索和建设符合新时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思政课体系的过程;第三,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是要从小开始逐步增强青少年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不断增强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明确指出要始终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有力增强了全党全社会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和决心。

周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出了当下思政课横纵不统一的主要矛盾、衔接不畅的根本问题以及提升系统性、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工作重点。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所在,是培养共同国家意识、民族立场和家国情怀这一铸魂育人目标所在,是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与规律性的这一必要遵循所在,是各阶段思政课应有各自定位的必然要求所在。无论大中小学思政课程,都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都应紧密结合教育梯次原则循序渐进,逐步深化。都要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强大的真理引导力,让学生从小开始逐步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增强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盐”融入知识传授的“汤”里、融入大中小学生的血脉里。

周建华:办好思政课意义重大。第一,办好思政课是应对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重要支撑。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思想的统一、内部的团结尤为重要。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无论哪个国家,青少年永远是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一个重点人群。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关键就是要办好思政课,筑牢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根基;第二,办好思政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体现。思政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时代办好思政课,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认同感,把他们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第三,办好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办好思政课是抵御网络不良信息侵袭的有力手段。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空间都是学生的成长空间,现在的青少年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但由于种种原因容易被网络不良信息侵袭甚至误入歧途。通过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政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强大凝聚和引领作用,促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入脑入心,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增强抗“病毒”的“免疫力”,养成文明上网、理性发声的良好习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侵袭,健康成长。

王莉韵: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要性。办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之举,也是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固本之措,更是确保党的千秋伟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长远之策。只有从这个高度认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意义,才能形成对思政课改革的内在认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的政策与制度。要从“三全育人”的高度认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全体教师都应该为之努力的育人工作。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研讨,帮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言语等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价值,自觉融入思政教育的系统之中。要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育人价值,充分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让更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整合和利用学科知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科教学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也让学科的育人价值得到更加淋漓尽致地发挥。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当前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办好思政课。近年来大、中、小学的思政课建设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您认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刘向兵: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思想认识有待同步。大中小学对一体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认识不同频、共识不强烈的问题,特别是大学与中小学教师之间,“跨界”意识、融通意识还不强;课程设计有待区分。中小学德育课程的一体化程度较深,课程和教材区分度较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课程和教材区分度、差异性、层次性则相对不够,高中老师抢大学老师“饭碗”、大学老师给中小学“补课”的情况都不同程度存在;教师互动有待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之间仍存在隔阂,深入交流沟通的氛围和机制有待强化,教育主管部门和大中小学为此要协同推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

徐川:主要问题有:一是课程理念衔接性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大中小学思政课没有完全实现课程理念的融通,甚至存在课程理念的断层问题。比如,目前初中的思政课会聚焦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基本道德。高中的思政课会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需要衔接的基本规则和社会关系等内容则有所缺位;二是课程内容区分度不够。纵向上大学与中学教材内容存在重复,原本大学要讲的内容高中已经学过,大学的课程设计上,“纲要”课和“概论”课也有相互避让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低学段“挖掘”过深,高学段“开垦”较浅的现象。这都会使课程内容缺乏层次性和区分度;三是思政教师互动性不足。高校思政课教师同中小学同行还没有形成德育共同体,广泛交流合作的局面还没有形成,合作方式也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浅层。特别是同行在一起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较少。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各学段教育的责任主体自成一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不同学段教材间的衔接未得到有效的整体规划,各学段课程内容的修订工作相对缺少一体化的理念和顶层设计,无法形成有效衔接,教学内容的重复或缺失现象始终无法得到重视和解决。二是教学资源整合不充分,小学、中学与大学思政教育资源未实现有效对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主体多元协作、综合育人优势发挥不充分。三是各学段教师职责不同、目标参差、导向各异,缺少交流互动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平台。

周晔:目前在建设的主体、载体、人才群体、生态机体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制约着一体化建设的速度和效度,必须着力寻求突破。

一是“背靠背”问题。不去打通大中小学集体备课渠道绝对行不通。学段间、课程间内容过度重复,学段间衔接性不高,大中小学教师“各管一段”、“背靠背”教学。这些都表明一体化建设没有挖掘多方资源,去做好队伍、教学和科研的螺旋式衔接;二是“逆生长”问题。不去解决教学培养目标倒挂问题绝对行不通。必须处理好“学生获得感”与“社会认同感”的关系、 “内容教育”与“过程教育”的关系、“掷地有声”与“润物无声”的关系;三是“你非我,我非你”问题。不去搭建共享平台、不落地、不落实绝对行不通。各学段必须解决不共建、不共享、不共研的脱钩模式。应在共融的基础上,去细化差异性的课程目标、相应区别的课程、内容及教材体系建设。

周建华: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第一,为何“一体化”。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思政课教学各学段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存在割裂,特别是中小学与大学的思政课还缺乏应有的沟通、交流、关联和衔接。而各学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路径应该是衔接和通畅的,因此要求推进思政课建设一体化;第二,何为“一体化”。主要包括思政课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的一体化、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建设协同发展一体化、不同学段教学评价衔接一体化等核心内涵;第三,如何“一体化”。一是建立课程一体化设计、学业标准一体化研制、课程实施一体化以及课程评价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二是打通学段壁垒,在适当的区域范围成立“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研组”。三是建立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养机制。四是以课题为载体,建立思政课学校内部贯通、区域联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王莉韵:一体化建设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认知障碍、实施体制、教材编写、教师条件等。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怎样在小、初、高阶段,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把握时代脉搏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调整和创新,做到和而不同,使每一个阶段的教育点真正做到螺旋上升。二是怎样将心理学方面的适切方法及应用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使教学入心入脑。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其一,长期以来,对思想政治课程学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与教研活动比较薄弱。学校德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统一认识,共同构建大中小学德育和德育课程纵向衔接体系,注重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推进;其二,大中小学的教育、特别是大学与中小学的教育,是分别进行管理的。如果没有对传统管理体制的突破,创新学段间管理体制的有效衔接机制,一体化建设工作便难于落实;其三,一体化建设还需要在教师培养、教学内外环境方面有所突破。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适应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实现教育和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加强自身的素养,增强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目前教师对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从一体化的视角深入理解和把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及实现路径

主持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您认为解决一体化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有哪些?目前可以尽快实现的路径有哪些?

刘向兵: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都有责任,高校更是关键。对学生开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是总结、“收口”阶段,是学生走向职场的最后一站,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定型的重要时期,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效果、作用进行巩固深化和验证检验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理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思政课教学中做出系统全面的变革。一是思想认识要改变。高校和教职工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强国的高度,强化思政课一体化意识,关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探索,尊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成绩,打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长期以来各自为战的局面,消除隔阂,打破“壁垒”。要开门办课、开放讲课,不能自说自话、孤芳自赏;二是推进举措要改变。要在一体化顶层设计之下,认真规划推进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用书、教学过程、师资队伍、教学评价。例如,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系统性、层次性、递进性的整体设计,克服教学内容与中小学重复、倒置、赘余、脱节等问题。要激发广大思政课教师在一体化建设中主动求变、担当作为,引导教师强化衔接融合意识,深入研究中小学思政课已讲了什么、怎么讲的,在“螺旋式上升”这一要义上下功夫;引导教师进一步坚定信念,丰富知识,改进教学艺术,善于进行探究式、案例式、启发式教育,实现在中小学基础上的思想升华和价值提升;三是体制机制要改变。高校党委要增强政治自觉,以一体化为思政课改革创新赋能增效,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相关决策的有效性、科学性,切实发挥坚强的领导作用。高校教务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加强政策学习和师资培训,完善教师与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交流探讨等互动交流机制, 引导他们与中小学教师“手拉手”、交朋友;依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大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鼓励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联合申请、承担一体化建设相关研究课题,联合发布、推广相关成果。

徐川:必须树立“跨界”意识,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之间的阻隔,进行充分交流融汇,跨越长期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理念上的边界,达成在人才培养上的一致性、贯通性。要从四个方面切入:一是课程理念的一体化。学段不同,学生群体特征不尽相同,理论认知和需求水平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但是无论哪个学段,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向是一致的。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也就是要从“知事”“懂事”“讲文明”,到“知史”“晓义”“明是非”,再到“明理”“行道”“铸信仰”,让学生不断成长;二是课程内容的一体化。完善统编教材,各学段教材编写时相互“通气”,彼此呼应,优化衔接,紧紧抓住内容这一核心要素,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学校思政课的具体任务,使之成为体系完整、有机衔接的科学体系;三是课程设计的一体化。从小学阶段的“故事链”,到中学阶段的“逻辑链”,再到大学阶段的“问题链”,实现螺旋上升,彰显理论和思想的力量。集体备课是实现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要形成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的机制,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协同合作,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周晔:一体化建设的路径关键在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关键课程的地位,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注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主体思想的统一性和内容方法的梯度性。一是从“背靠背”到“面对面”,强化“协同效应”。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明晰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框架,形成融合式体制机制;二是从“逆生长”到“顺生长”,强化“螺旋效应”。形成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意识感知和道德情感启蒙。主要方法是讲故事、体验式教学,用小素材去说明大道理;效果是养成行为习惯,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形成中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政治素养提升和情感认知的塑造。主要方法是双向沟通式教学,用小切口去破开大主题。效果是养成社会责任感与合作能力,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形成大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理论逻辑和主流价值观的生成。主要方法是推理式、判断式教学,用小情感去化解大社会,从小角度去解构大斗争,着力释疑解惑破难题,着力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效果是理论基础的夯实、使命担当的铸就、理想信念的筑牢,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三是从“你非我,我非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强化“落地效应”。一体化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德育目标一致与内容梯度相统筹,以价值引领、学生成长为根本,以三大规律为遵循,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催生教师一体化的能力、意识、责任与内生动力与日俱升。 

周建华:第一,构建大课程。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建设,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注重学段内有机融合、学段间有机衔接。思政课大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是课程,重点是思政,关键是教师。建设的重心在学校和学段间的“贯通”,建设的成效在学生;第二,深化大教研。就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一体化的教研,大到课程建设,小到具体的某节课如何备课、如何磨课、如何上课等等。上学期的思政课,我们研究了“吃播”现象。经过小学、初中及高中思政课教师的大教研。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做到珍爱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就可以了;在初中阶段,希望学生们能分析现象、查找原因、拿出对策;高中要从政治和法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大学则要从逻辑、方法论的角度加以深刻剖析;第三,开创大格局。一是要注重突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系统谋划、系统建设,整体把握一体化的建设方向。二是要突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协同性,以交流、项目、共享等方式打好协同建设的组合拳,各学段、各课程同心同力,同向同行。三是突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效性。针对青少年所处阶段的身心特点,把握教育规律和思政课教学规律,开展具有思政特点的实践活动和创新思政课课堂教学方式,在促进思政课高质量实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凸显实效。

王莉韵: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突破口是:第一,树立“大思政”教育观念。“大思政”教育观具有宽宏的视域。树立“大思政”教育观,要求教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投身教学,充分认识思政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教学不局限于书本,不拘泥于静态的知识和封闭的课堂。学校要充分利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时空,实现学科多维度的育人目标;第二,探索“体验式”课堂教学改革。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学的目标重在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小学思政课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理、导行相互促进;第三,优化思政教师教研机制。要以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建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从机制上明确教师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尽快建立学科中心组例会机制、建立专题教研活动机制、完善教师自主备课机制等。


编辑整理: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