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润物细无声之感同身受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封面

主管单位: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729/F

国际刊号:ISSN 1003-6709

邮发代号:46-123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fzggzzs@163.com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论文鉴赏

润物细无声之感同身受


发布时间:2021-11-25 阅读数:438

郭柳芳

摘 要 “幼儿”是指“3~6岁的儿童”,“习惯”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用心观察每位幼儿,对幼儿行为观察进行分析,了解孩子们行为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观察目的 行为规律 记录行为 内在原因

做为教师“观察的确很重要”。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洞察力,加以持之以恒的耐心。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所有行为活动可以说是随性而动的。他们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的去做。精力旺盛,且事情之间经常没有任何联系。

所以我想到的问题是:“观察的目的”。有了目标之后我尝试从书中找寻答案。在看到《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书中的第183页的第十一章我思考的问题似乎有了明朗的答案。书中提到从收集幼儿在活动中行为的重要性。我们所要观察的是孩子们每一次活动和工作时的细节。

《指南》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同时提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類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

观察行为可以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了解儿童心理活动方面这些细节。从持续观察记录的数据结果中了解他们日常生活材料的使用等方面。从他的神态,他做工作过程中完成动作的状态是什么?

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开心的还是沮丧的,是马上寻求帮助还是自己努力一人独立完成。不同的场合他们有什么行为表现,他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把这些记录下来。以便于了解他们的互动行为、游戏情况、阅读习惯、和需要被特别照顾的孩子。

了解他们说话和做事时用了什么样的语调、神态与形体动作。幼儿的行为是否中断。在活动区工皆作时同样的工作他第一次做是怎样的状态,第二次做又是怎样的状态?他的完成度怎样?每次都有寻求帮助吗?还是寻求帮助的次数越来越少呢?从累计的观察记录中了解孩子们的经验获得、能力发展、心理需要和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选择介入观察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在活动中观察。优点是对观察对象的观察有较深入的了解和体验。有助于理解观察对象活动背后的活动动机。

蒙特梭利说:“教育不是为了上学做准备,是为了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是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的成长和完善。就是让儿童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

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内容涉及五大领域:

(1)日常生活的练习:包括照顾自己、照顾环境、基本动作、社交行为、教师常规等。

(2)感觉练习: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

(3)数学练习:数概念的建立、数的运算。

(4)语文的练习:书写的准备、字母、笔顺的练习、简单的单词、短语。

(5)科学、文化类培养:音乐、美术、地理、历史、动植物等知识和能力。

这些内容我们以单个的托盘工作呈现,在工作柜中孩子有相对自由的选择余地。每个工作都有它的独立目标,以考虑到孩子的吸引兴趣为基础。

有了教育家的理念作为支持我们仍要面对的是孩子在实际工作时他的真实状态、他的情绪反应、他的参与度和完成度。

记录的价值,在《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第185中写到对于孩子的一些随性而动的行为或者是闪而过的动作,经常是淹没在日复一日的保教生活中,我们有一句常话这样形容孩子:一天一个样。

的确孩子的发展变化是飞速的,他们自身的行为常常是无意识的不假思索的去完成。在孩子这个飞速成长的时期,我们必须抓紧尽量多的时间记录下孩子纷繁复杂的发展变化。积累记录数据。

我们肯定会一位或多位老师记录过同一个孩子,这记录的本身也是独特的资源。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肯定是不相同的,这记录可以作为聚焦孩子在特定年龄阶段的发展考证记录,同时作为工作者也可以作为反思自己与他人在观察上存在的差异。

在工作中我也会遇到一些特别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他在特定的那一个月或者是更长的时间味觉的敏感就是比较明显,他见着什么就是想舔一下,感受下是什么味道。当然本着卫生和健康的考虑我们会及时的给与孩子健康知识的引导帮助他协调好自己的味觉敏感期,所以这句是日常生活必须要设置真实的有可以被品尝的工作。练习感官的最立体的方式就是提供真实的工作材料,在他练习了动作发展后还可以适当满足感官的需求,这就是孩子们喜欢生活区的原因。

千千万万的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其实唯一希望我们做到的就是我们如他们对自己孩子那份爱的感同身受。我们做的这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活动请家长入园、家长入班、一对一访谈、家长会等沟通形式都是为了让家长感同身受的了解我们对孩子的付出和爱。

当我们有一天静静的打开记录着孩子们日常点点滴滴的笔记本,或者是孩子们日常工作的照片或者展示给家长时,此时这些点点滴滴才是触碰心灵的感动。此刻悄然而至的是那句“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 侯素雯,林建华.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这样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罗秋英,周文华.儿童行为观察与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 蔡春美,洪福彩.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编辑整理: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