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封面

主管单位: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729/F

国际刊号:ISSN 1003-6709

邮发代号:46-123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fzggzzs@163.com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论文鉴赏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8-14 阅读数:412

唐高生

摘 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的要求,对于职业学校的语文而言,意味着教育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将出现相应的改变。这其中,传统典籍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培养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与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相结合是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的关键,课堂向生活的延伸是学生真正走进传统文化甚至亲近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人民日报》2017年1月25日刊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一《意见》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这一《意见》明确提出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要求和具体内容。计划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在这一体系构成中,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也就是说,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是每一个教育阶段都必须完成的教育教学内容。而其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的要求,对于职业学校的语文和德育课而言,这意味着教育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将出现相应的改变。

首先,什么是传统文化?直到今日,中外学者们也尚未得出定论。如百度百科上说“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而庞朴则认为“传统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从《意见》所举各例看,这里的传统文化应该是指广义上的,包含了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和。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既有根植于民众心中的共同道德理念和规范,更有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先辈遗传下来的宝贵的人文精神财富。现在提出了要让传统文化进校园,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选什么内容。北京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传统典籍和传统伦理规范被认为是最好的传统文化载体。

这一调查结果不由让人想起目前使用的江苏省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的修订过程。最初修订时为了强调时代性和职业特点,从第三册开始定位为职业模块,教材中删去了大量经典作品,代替以时文短评。第一次使用后许多老师和同学都提出了意见,于是第二年又做出了修改,增加了文言文单元,提示一些现代的经典作品也重新回归。由此可见,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人们都普遍把传统典籍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

但也不能忽略,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当下生活严重脱节,这增加了弘扬传统文化的难度;所以,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作为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其优势。经典作品中那些“诚”的观念、“仁”的观念、“义”的观念,都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阅读作品,理解并建立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避免了简单抽象的说理教育,效果更为明显。

与所有的教育方式一样,价值观的培养也应该针对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式。例如对小学生,可以通过故事、图画、视频等方式,把传统文化的内容转化为现代的语言方式,传授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简单知识;到了中学,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便可以读一些简单的经典;到了大学阶段则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

这样循序渐进而又贯穿始终的价值观、人生信仰教育,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尤为必要。然而我们因为基于对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的定位,学习评价的方式也更关注知识记忆,导致在教学中的重点也落实在基础层面。比如教授古文,往往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字词句的解释上。其实仔细想想,学生写不出词类活用和句式,不见得就一定读不懂内容。语法存在的意义是帮助我们解析句子,而不应该是解析的对象。作为五年制高职学生,相当于高中至大专的水平,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资料,完全可以字形疏通文章语句,作为课堂的语文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帮助他们读懂读透这些经典中最精华的东西——先民的理想志趣。

当然,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除了价值观,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也是我们教学的又一个重点。那些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豐富多彩而神妙莫测的精华。

也有人会说,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活动现在也已开展,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中不乏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古诗欣赏,成语、典故交流会、古文化知识竞赛等。可我们为什么还是感觉不到传统文化氛围呢?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虽然意识到了参加传统文化活动的重要性,但重形式超过重文化内涵,重展示超过重体验。对这些活动的评价,基本还停留在作文或者写报告层面,真正给予学生深入交流探讨的时间和机会有限,因此学生也只是把这些当作走形式,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体会。由此可见,要让学生能走进传统文化甚至亲近传统文化,不能仅仅落实在宣传层面,还要与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相结合。

从现在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还有8年,作为教育发达省份,江苏探索和形成的时间应该更短些。这对于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甚至成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专业教师。

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正如冯骥才所说,我们不可能把所有文化都变成教材,全都拿到课堂上去。要真正焕发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亲近传统,让传统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编辑整理: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官方网站